刘奇葆 :推进媒体深度融合 打造新型主流媒体-js6666金沙登录欢迎您集团

<yvd class="uwovv"></yvd>

  • <yvd class="uwovv"></yvd>
  • marketing@jlgs63.com
    股票代码:1450.HK
    新闻中心
    刘奇葆 :推进媒体深度融合 打造新型主流媒体
    发布时间:2017-02-09   来源:人民日报   [ 打印 ]   字号:

       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,是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、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战略举措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媒体融合发展,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大任务,中央专门印发了《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》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作出深刻阐述,强调融合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、合而为一 ,要尽快从相“加”阶段迈向相“融”阶段,着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。这些重要论述,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、提供了遵循 。

      一 、坚定不移推进媒体深度融合

      近年来,各地各新闻单位认真贯彻中央精神 ,积极投身媒体融合发展 ,不断探索融合发展路径,大力发展新媒体业务,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优势互补、此长彼长的态势日益凸显,新闻舆论工作气象一新 。一是主流媒体传播阵地得到拓展 。传统媒体积极向网上发展 ,全媒采编平台、新闻客户端 、数据中心等重点项目取得进展,新媒体布局初步形成 ,覆盖用户大大增加。二是融合新闻生产能力明显提高。主流媒体发挥内容资源优势,加强融媒体内容创作生产,推出了一批“现象级”融媒体产品,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新媒体品牌,培养锻炼了一批全媒人才。三是融合传播技术广泛应用 。大数据、云计算等技术运用到全媒采编平台构建之中,移动直播、H5应用等技术在采编制作环节普遍采用 ,机器人写稿、无人机采集 、虚拟现实等技术从无到有,实现了突破。四是融合发展引领新闻传播创新。各媒体探索运用全媒体多样化传播形式 、分众化互动式服务方式、大众化生活化话语表达 ,推动了新闻传播全方位创新 。实践证明  ,党中央作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大决策是完全正确的。我们抓住了历史机遇 ,跟上了时代潮流 ,坚定有力地推进这场重大而深刻的媒体变革 ,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赢得了战略主动,为实现“两个巩固”根本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撑 。

      同时要清醒地看到,推进媒体深度融合 ,还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。比如 ,动力不足的问题,有的缺乏居安思危、求新图变的紧迫感,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够 。比如,思路不清的问题,有的深入研究不够 、总体设计缺乏 ,路线图、施工图不明晰 。比如,工作偏差的问题 ,有的传统业务与新媒体业务还是“两张皮” ,互不相融 ;有的新媒体名号与母体相分离 ,削弱了主流媒体的品牌影响力。对这些问题,必须高度重视 ,切实加以解决。

      当前,互联网正加速重构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 ,主流媒体面临的竞争更为激烈,融合发展的任务更为紧迫。一是传播形态持续演变 ,要求我们通过深度融合占据制高点。信息载体、传播渠道更新迭代越来越快,移动应用 、社交媒体已成为主要信息入口,聚合类平台、自媒体公号不断涌现,网络直播、问答社区等成为舆论生成传播重要源头 。面对传播形态的深刻变化,只有推进媒体深度融合,才能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 ,牢牢掌握舆论主导权 。二是传统媒体不进则退,倒逼我们增创深度融合新优势。纸媒发行、广告连续下滑,不少都市类媒体收入“断崖式”下跌。广播电视的情况虽然好于报纸,但受众日渐分流,广告收入也在下降。在现实压力下,一些媒体人才流失加剧。面对这种情况,只有推进深度融合 ,传统主流媒体才能走出一条持续发展的新路 。三是国外媒体加速转型 ,启示我们加快深度融合提升竞争力。现在,国外主流媒体都在探索数字化转型,实现深度融合发展  。有的把原来的广播、电视和网络新闻中心“合三为一”,打造统一的多媒体新闻编辑部,还有的建成了“蜘蛛网”式的融媒体中心。可以说,在世界范围内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,只有推进媒体深度融合 ,才能勇立潮头 、加快发展 ,在与国际主流媒体的竞争中增强实力 、扩大影响 。

      媒体融合已经到了向纵深推进的关键阶段。必须坚定信心、乘势而上 ,着力创新工作理念思路,着力深化媒体内部体制机制改革,着力拓宽传播平台载体 ,着力强化人才支撑和政策保障,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尽快从相“加”迈向相“融”,打造一批形态多样 、手段先进、竞争力强的新型主流媒体,建成几家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新型媒体集团。

      二、确立移动媒体优先这个发展战略

      现在已进入移动互联时代,“终端随人走、信息围人转”成为信息传播的新态势 。我国移动新闻用户已超过5亿,占网民总数的70%以上。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情况也大致如此。可以预见,随着5G、人工智能 、可穿戴设备等技术的不断演进,移动媒体必将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 。推动媒体融合发展,必须顺应移动化大趋势,强化移动优先意识,实施移动优先战略。

      1.打造移动传播矩阵。移动传播载体发展迅速 ,新闻客户端、微博账号、微信公众号、手机报、移动电视、网络电台等不断涌现 ,形态丰富多样。目前来看 ,新闻客户端功能比较完备、信息容量大 、方便易用。传统媒体进入移动传播领域 ,需要关注新闻客户端发展,推动移动媒体建设,形成载体多样 、渠道丰富、覆盖广泛的移动传播矩阵。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专业采编优势、信息资源优势、媒体品牌优势,强化用户意识 ,优化使用体验,实现精准推送,限度吸引用户 。

      2.创新移动新闻产品。优质内容是媒体的立身之本。主流媒体的移动新闻生产,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媒体发展规律 ,重点在“准” 、“新” 、“微”、“快”上下功夫,打造与主流媒体品格和气质相一致的移动新闻精品 。“准”就是要恪守新闻真实性原则,守护好准确、权威、专业的“金字招牌”,把准方向 、把好导向 ,为用户提供真实客观 、观点鲜明的信息内容。“新”就是要创新内容表达、丰富呈现形式,推出各种样式和形态的移动新闻产品 ,比如直播新闻 、互动新闻、个性新闻、可视化新闻、动新闻 、听新闻、大数据新闻 、机器人新闻等 ,做到人无我有、人有我优。“微”就是要多提供短小精悍、鲜活快捷、“微言大义”的信息 。要善于运用微博 、微信 、微视频 、微电影、微动漫等方式,推出更多微内容 、微信息,方便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。“快”就是要抢占第一时间、第一落点 ,即时采集、即时推送,快速做出反应、迅速送达用户 ,在传播中抢得先机。

      3.紧盯移动技术前沿 。技术是融合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,也是媒体亟待补齐的短板。推动媒体深度融合 ,必须以先进技术为支撑 ,用好的、新的技术提升采编能力,拓宽传播领域 。一方面 ,要用好现有技术。充分运用数据抓取、云计算、数据库、大数据分析等技术,整合内容资源,提升数据存储挖掘利用能力;充分运用4G传输、流媒体传输 、移动直播 、无人机采集、全景拍摄等技术 ,获取充足信息,提升信息传播的效率和稳定性;充分运用虚拟现实 、3D、H5等技术 ,丰富表现形式,增强信息呈现的质量和冲击力。另一方面,要研发亟需技术。在已经出现的“用户画像”、场景匹配 、人工智能等技术基础上 ,研究适用于新闻领域的个性分析 、即时推送、机器人写作等技术应用 。要密切关注5G传输、全息投影、增强现实、物联网、可穿戴设备等前沿技术发展动态 ,积极谋划和布局未来移动传播终端 ,着力增强相关技术研发应用能力,抢占移动技术发展应用的先机 。技术是为内容服务的,运用任何信息传播新技术,都要加强技术把关、内容把关 ,确保新闻真实准确。

      三、突破采编发流程再造这个关键环节

      重构采编发网络、再造采编发流程,是媒体深度融合最需要突破的难点,是建设新型主流媒体必须攻克的“腊子口” 。

      1.处理好“统”与“分”的关系 。构建适应融媒体生产的采编发网络和采编发流程,首先要正确处理“统”与“分”的关系,精心设置组织架构  ,形成“一次采集 、多种产品、多媒体传播”的工作格局。强调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“融为一体 、合而为一”,并不是要求把采编发各环节绝对地“统”起来,当然也不能按媒体属性简单地“分”开来做 ,报、台 、网 、微 、端各搞一摊。从实践探索来看  ,在深度融合过程中,一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采编指挥调度 、重大选题策划,采访力量 、稿件资源方面可以尝试统起来,增强调度指挥能力、一线采写能力 、新闻原创能力。二是编辑力量可以有统有分 ,“分”就是按业务领域分设经济、政治、文化 、国际等专业编辑部门  ;“统”就是改变报网 、台网分办的做法,让这些按专业划分的编辑部,既管报纸版面、广播频率、电视频道内容 ,又领办网站 、“两微一端”的频道栏目内容。三是可以按媒体形态分设报、台 、网 、微 、端负责内容总成的总编辑室。具体到每个新闻单位、不同形态媒体 ,哪些该统、哪些该分,怎么统 、怎么分,还要结合实际深入研究、搞好设计。

      2.分层级构建新型采编发网络 。根据“统”“分”结合的思路,新型融媒体采编发网络的基本架构,可以由指挥调度中心、采编发联动平台、采访编辑技术各部门、各媒体总编辑室等方面组成 。指挥调度中心是整个采编发网络的核心层,负责全社 、全台各类媒体宣传任务统筹 、重大选题策划、采编力量指挥。采编发联动平台是常设性的运行机构,也是创新融合机制的重要节点 ,具体负责对指挥调度中心指令的传达执行和需求反馈。采访、编辑、技术等各部门派代表全天候联合办公,执行指挥调度中心决策 ,同时根据工作需求随时向上反馈情况 ,并进行跨部门沟通协调 。采访、编辑、技术各部门是整个新型采编发网络的主体部分,主要包括全媒体采访部门、各专业编辑部门和技术支持部门等。全媒体采访部门负责把所有的采访力量整合起来统一调度 ,各专业编辑部门负责传统媒体的编辑任务以及网、微、端相关频道栏目的内容制作 ,技术支持部门统筹管理技术研发应用和技术人员调度 。各媒体总编辑室按照媒体形态设立,包括报纸或新闻频率频道总编辑室、网站总编辑室、客户端和其他新媒体总编辑室等,主要负责把各专业编辑部门所编辑的内容整合起来,统一设计包装 ,完成版面栏目总成,统筹刊播管理 。这个基本架构是一个原则性设计,不同媒体可根据各自实际情况 ,创造性地拿出设计方案,分步加以实施。

      3.创新媒体内部体制机制 。构建新型采编发网络,必然要求对新闻单位内部体制机制进行改革。要按照新的业务流程调整机构设置、人员配备 ,破除采编部门间相互分割、自成一体的藩篱,破除传统媒体 、新闻网站和新媒体采编发环节的壁垒,创新内部组织结构,建立采编分离 、全媒体生产的运行机制。这项工作有很大难度 ,要坚决克服畏难情绪,勇于担当 、锐意改革,一步一个脚印地把体制机制改革向前推进 。

      四、抓好“中央厨房”建设这个龙头工程

      “中央厨房”就是融媒体中心。推进媒体深度融合,“中央厨房”是标配、是龙头工程 ,一定要建好用好。

      一要搞清楚“中央厨房”是什么。这涉及“中央厨房”的功能定位问题。在融媒体采编发网络中,“中央厨房”既是硬件基础和技术平台,也是大脑和神经中枢 ,应具备集中指挥、采编调度、高效协调、信息沟通等基本功能 。在采编发网络的基本架构设计中 ,指挥调度中心、采编发联动平台这两个层级是“中央厨房”的核心部分,其运转要实现“人人见面” 、面对面工作,其他层级可以借助技术手段实现“人机见面”。这样的设置 ,有利于实现管理扁平化、功能集成化、产品全媒化。

      二要搞清楚“中央厨房”怎么建 。这涉及“中央厨房”的硬件、软件配置问题。“中央厨房”要有一个工作平台,保障采访、编辑、技术各部门代表集中办公 ,开展常态化工作。有条件的还可以采取“蜘蛛网”式的采编发大平台架构,做到人员混合编排 、一体办公。要有一个技术支撑体系,打好底层技术基础 ,配好硬件设施,为采编发网络稳定运行提供可靠技术保障。要有一个全媒体内容管理系统,加强稿库、资料库建设,汇集各种稿件 、节目素材 、新闻背景资料 ,集成各种编辑软件工具 ,为记者编辑获取新闻线索 、查阅背景资料、创作多媒体稿件提供支撑 。要有一个传播效果监测反馈系统,及时对本媒体稿件 、节目传播力影响力作出评估,及时发现舆情热点和参考选题 ,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传播内容和传播策略。对“中央厨房”建设来说,这“四个一”是基本标准。各媒体要从自身条件出发 ,坚持基本标准,不断充实和完善“中央厨房”建设的内容。

      三要搞清楚“中央厨房”怎么用。这涉及到日常运行机制问题。建好“中央厨房”的硬件设施只是第一步 ,更重要的是形成一套新的运行机制 。要按照“中央厨房”的功能定位 ,建立总编协调制度、部门沟通制度、岗位值班制度、采前策划制度 、线索通报制度、效果反馈制度等,确保“中央厨房”与采编发网络紧密结合 、无缝衔接。“中央厨房”建设投入大 、技术要求高 ,每家媒体、每个地方都单独研发技术系统,容易造成资源浪费。可考虑建立媒体技术合作共享机制 ,把比较成熟的技术系统推广运用起来 。

      五 、强化全媒人才培养这个重要支撑

      全媒传播需要全媒人才 ,媒体核心优势是人才优势 。要把全媒人才培养摆在突出位置,采取切实有力举措,加快打造一支数量充足、素质过硬的全媒化集团军 。

      1.着力推动现有人员融合转型。目前,会使“十八般兵器”的全媒人才还属于“特种兵”,很能干但数量少 ,远不能满足融合发展需要,亟须加快全员融合转型。要通过专题培训、实战演练 、业务研讨、观摩交流等方式,重点引导现有人员向全媒记者 、全媒编辑 、全媒管理人才转型,在观念和技能方面有大的提升。要打通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人才使用通道,推动名记者、名编辑、名评论员、名主持人到新媒体平台上去施展拳脚,开办原创栏目 ,培育品牌公号,成为传播正能量的“网红”。

      2.着力抓好后备人才储备培养。现在,国内高校新闻院系基本都开设了新媒体课程 ,但与融合发展实践结合还不够紧密 。要用好部校共建新闻学院、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、高校人才培养基地等平台,专业设置、课程安排 、教材编写等各个环节 ,都要适应媒体深度融合的需要 ,为新闻战线源源不断地培养输送全媒人才 。要促进高校新闻院系与新闻单位的对接交流,强化对媒体融合的前瞻研究、趋势分析 、实践总结,为推进深度融合提供学理支持 。

      3.着力完善人才激励机制。推动媒体深度融合 ,要探索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激励约束机制,进一步完善用人体制 、优化人才环境 。要研究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、职级晋升制度、薪酬分配办法,吸引凝聚全媒体内容生产 、技术研发、经营管理等方面急需的高端人才 。在当前情况下,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深度融合以后,用人体制、人员身份不同的问题将更加凸显 ,要深入研究、妥善解决,逐步实现同岗同责、同工同酬,提升从业人员的事业心归属感。

      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是一项战略任务 、系统工程。各地各部门各新闻单位要高度重视,加强统筹协调,认真组织实施,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。要加快省级媒体融合发展步伐,形成以中央媒体为引领、省级媒体为骨干的融合传播布局。要做强媒体主业,深耕专业领域,积极探索信息服务、版权合作 、广告经营等多种盈利渠道 ,找到适合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模式。要一手抓融合 ,一手抓管理,确保融合发展沿着正确方向推进 ,不断开创党的新闻事业发展新局面。(本文摘自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、中央书记处书记、中宣部部长刘奇葆2017年1月5日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)


       推动媒体融合发展,是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、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战略举措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媒体融合发展 ,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大任务 ,中央专门印发了《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》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作出深刻阐述,强调融合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、合而为一,要尽快从相“加”阶段迈向相“融”阶段,着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 。这些重要论述 ,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、提供了遵循。

      一、坚定不移推进媒体深度融合

      近年来,各地各新闻单位认真贯彻中央精神,积极投身媒体融合发展,不断探索融合发展路径,大力发展新媒体业务 ,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优势互补 、此长彼长的态势日益凸显,新闻舆论工作气象一新。一是主流媒体传播阵地得到拓展。传统媒体积极向网上发展,全媒采编平台、新闻客户端、数据中心等重点项目取得进展,新媒体布局初步形成,覆盖用户大大增加 。二是融合新闻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。主流媒体发挥内容资源优势,加强融媒体内容创作生产,推出了一批“现象级”融媒体产品  ,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新媒体品牌,培养锻炼了一批全媒人才。三是融合传播技术广泛应用。大数据、云计算等技术运用到全媒采编平台构建之中,移动直播、H5应用等技术在采编制作环节普遍采用,机器人写稿、无人机采集、虚拟现实等技术从无到有,实现了突破。四是融合发展引领新闻传播创新。各媒体探索运用全媒体多样化传播形式、分众化互动式服务方式、大众化生活化话语表达 ,推动了新闻传播全方位创新。实践证明 ,党中央作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大决策是完全正确的。我们抓住了历史机遇,跟上了时代潮流,坚定有力地推进这场重大而深刻的媒体变革,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赢得了战略主动 ,为实现“两个巩固”根本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
      同时要清醒地看到,推进媒体深度融合,还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 。比如 ,动力不足的问题,有的缺乏居安思危 、求新图变的紧迫感,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够。比如,思路不清的问题 ,有的深入研究不够、总体设计缺乏 ,路线图、施工图不明晰。比如 ,工作偏差的问题,有的传统业务与新媒体业务还是“两张皮”,互不相融;有的新媒体名号与母体相分离 ,削弱了主流媒体的品牌影响力 。对这些问题,必须高度重视,切实加以解决 。

      当前,互联网正加速重构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,主流媒体面临的竞争更为激烈,融合发展的任务更为紧迫。一是传播形态持续演变 ,要求我们通过深度融合占据制高点。信息载体 、传播渠道更新迭代越来越快,移动应用、社交媒体已成为主要信息入口 ,聚合类平台、自媒体公号不断涌现,网络直播、问答社区等成为舆论生成传播重要源头 。面对传播形态的深刻变化 ,只有推进媒体深度融合,才能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,牢牢掌握舆论主导权 。二是传统媒体不进则退,倒逼我们增创深度融合新优势。纸媒发行、广告连续下滑 ,不少都市类媒体收入“断崖式”下跌。广播电视的情况虽然好于报纸,但受众日渐分流,广告收入也在下降  。在现实压力下,一些媒体人才流失加剧。面对这种情况,只有推进深度融合,传统主流媒体才能走出一条持续发展的新路 。三是国外媒体加速转型,启示我们加快深度融合提升竞争力 。现在 ,国外主流媒体都在探索数字化转型,实现深度融合发展。有的把原来的广播 、电视和网络新闻中心“合三为一” ,打造统一的多媒体新闻编辑部 ,还有的建成了“蜘蛛网”式的融媒体中心  。可以说,在世界范围内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,只有推进媒体深度融合,才能勇立潮头 、加快发展,在与国际主流媒体的竞争中增强实力、扩大影响 。

      媒体融合已经到了向纵深推进的关键阶段。必须坚定信心、乘势而上,着力创新工作理念思路,着力深化媒体内部体制机制改革,着力拓宽传播平台载体 ,着力强化人才支撑和政策保障 ,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尽快从相“加”迈向相“融”,打造一批形态多样、手段先进 、竞争力强的新型主流媒体 ,建成几家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新型媒体集团 。

      二、确立移动媒体优先这个发展战略

      现在已进入移动互联时代,“终端随人走、信息围人转”成为信息传播的新态势 。我国移动新闻用户已超过5亿 ,占网民总数的70%以上。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情况也大致如此。可以预见,随着5G、人工智能 、可穿戴设备等技术的不断演进 ,移动媒体必将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。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,必须顺应移动化大趋势 ,强化移动优先意识,实施移动优先战略 。

      1.打造移动传播矩阵。移动传播载体发展迅速,新闻客户端、微博账号 、微信公众号 、手机报、移动电视、网络电台等不断涌现,形态丰富多样。目前来看 ,新闻客户端功能比较完备、信息容量大 、方便易用。传统媒体进入移动传播领域,需要关注新闻客户端发展 ,推动移动媒体建设 ,形成载体多样、渠道丰富 、覆盖广泛的移动传播矩阵。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专业采编优势、信息资源优势、媒体品牌优势 ,强化用户意识 ,优化使用体验 ,实现精准推送,限度吸引用户。

      2.创新移动新闻产品。优质内容是媒体的立身之本。主流媒体的移动新闻生产,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媒体发展规律,重点在“准”、“新” 、“微”、“快”上下功夫,打造与主流媒体品格和气质相一致的移动新闻精品 。“准”就是要恪守新闻真实性原则,守护好准确、权威、专业的“金字招牌”,把准方向 、把好导向,为用户提供真实客观、观点鲜明的信息内容 。“新”就是要创新内容表达、丰富呈现形式,推出各种样式和形态的移动新闻产品,比如直播新闻、互动新闻、个性新闻、可视化新闻、动新闻、听新闻  、大数据新闻、机器人新闻等,做到人无我有 、人有我优。“微”就是要多提供短小精悍、鲜活快捷、“微言大义”的信息。要善于运用微博 、微信、微视频、微电影、微动漫等方式,推出更多微内容 、微信息 ,方便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 。“快”就是要抢占第一时间、第一落点,即时采集、即时推送 ,快速做出反应、迅速送达用户,在传播中抢得先机。

      3.紧盯移动技术前沿 。技术是融合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,也是媒体亟待补齐的短板。推动媒体深度融合 ,必须以先进技术为支撑 ,用好的、新的技术提升采编能力,拓宽传播领域。一方面,要用好现有技术 。充分运用数据抓取、云计算、数据库、大数据分析等技术,整合内容资源,提升数据存储挖掘利用能力;充分运用4G传输 、流媒体传输、移动直播、无人机采集、全景拍摄等技术,获取充足信息,提升信息传播的效率和稳定性 ;充分运用虚拟现实、3D、H5等技术 ,丰富表现形式,增强信息呈现的质量和冲击力 。另一方面,要研发亟需技术。在已经出现的“用户画像”、场景匹配、人工智能等技术基础上,研究适用于新闻领域的个性分析 、即时推送、机器人写作等技术应用。要密切关注5G传输 、全息投影 、增强现实、物联网、可穿戴设备等前沿技术发展动态,积极谋划和布局未来移动传播终端 ,着力增强相关技术研发应用能力,抢占移动技术发展应用的先机。技术是为内容服务的 ,运用任何信息传播新技术,都要加强技术把关、内容把关,确保新闻真实准确。

      三、突破采编发流程再造这个关键环节

      重构采编发网络 、再造采编发流程 ,是媒体深度融合最需要突破的难点,是建设新型主流媒体必须攻克的“腊子口”。

      1.处理好“统”与“分”的关系。构建适应融媒体生产的采编发网络和采编发流程,首先要正确处理“统”与“分”的关系,精心设置组织架构,形成“一次采集、多种产品、多媒体传播”的工作格局。强调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“融为一体 、合而为一” ,并不是要求把采编发各环节绝对地“统”起来,当然也不能按媒体属性简单地“分”开来做,报、台、网 、微、端各搞一摊 。从实践探索来看,在深度融合过程中 ,一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采编指挥调度、重大选题策划,采访力量、稿件资源方面可以尝试统起来,增强调度指挥能力、一线采写能力、新闻原创能力 。二是编辑力量可以有统有分,“分”就是按业务领域分设经济、政治、文化 、国际等专业编辑部门 ;“统”就是改变报网 、台网分办的做法,让这些按专业划分的编辑部,既管报纸版面、广播频率、电视频道内容,又领办网站、“两微一端”的频道栏目内容。三是可以按媒体形态分设报、台、网 、微、端负责内容总成的总编辑室。具体到每个新闻单位、不同形态媒体,哪些该统 、哪些该分,怎么统、怎么分,还要结合实际深入研究、搞好设计 。

      2.分层级构建新型采编发网络。根据“统”“分”结合的思路 ,新型融媒体采编发网络的基本架构,可以由指挥调度中心、采编发联动平台、采访编辑技术各部门 、各媒体总编辑室等方面组成 。指挥调度中心是整个采编发网络的核心层,负责全社、全台各类媒体宣传任务统筹、重大选题策划、采编力量指挥。采编发联动平台是常设性的运行机构,也是创新融合机制的重要节点,具体负责对指挥调度中心指令的传达执行和需求反馈 。采访 、编辑、技术等各部门派代表全天候联合办公 ,执行指挥调度中心决策,同时根据工作需求随时向上反馈情况,并进行跨部门沟通协调 。采访 、编辑 、技术各部门是整个新型采编发网络的主体部分,主要包括全媒体采访部门、各专业编辑部门和技术支持部门等。全媒体采访部门负责把所有的采访力量整合起来统一调度 ,各专业编辑部门负责传统媒体的编辑任务以及网 、微 、端相关频道栏目的内容制作,技术支持部门统筹管理技术研发应用和技术人员调度。各媒体总编辑室按照媒体形态设立,包括报纸或新闻频率频道总编辑室、网站总编辑室 、客户端和其他新媒体总编辑室等,主要负责把各专业编辑部门所编辑的内容整合起来 ,统一设计包装,完成版面栏目总成,统筹刊播管理 。这个基本架构是一个原则性设计,不同媒体可根据各自实际情况 ,创造性地拿出设计方案,分步加以实施 。

      3.创新媒体内部体制机制 。构建新型采编发网络 ,必然要求对新闻单位内部体制机制进行改革。要按照新的业务流程调整机构设置 、人员配备,破除采编部门间相互分割、自成一体的藩篱,破除传统媒体 、新闻网站和新媒体采编发环节的壁垒,创新内部组织结构,建立采编分离、全媒体生产的运行机制。这项工作有很大难度 ,要坚决克服畏难情绪,勇于担当 、锐意改革,一步一个脚印地把体制机制改革向前推进。

      四、抓好“中央厨房”建设这个龙头工程

      “中央厨房”就是融媒体中心。推进媒体深度融合 ,“中央厨房”是标配 、是龙头工程 ,一定要建好用好 。

      一要搞清楚“中央厨房”是什么。这涉及“中央厨房”的功能定位问题。在融媒体采编发网络中,“中央厨房”既是硬件基础和技术平台,也是大脑和神经中枢,应具备集中指挥 、采编调度、高效协调、信息沟通等基本功能。在采编发网络的基本架构设计中,指挥调度中心、采编发联动平台这两个层级是“中央厨房”的核心部分 ,其运转要实现“人人见面”、面对面工作,其他层级可以借助技术手段实现“人机见面” 。这样的设置,有利于实现管理扁平化 、功能集成化、产品全媒化 。

      二要搞清楚“中央厨房”怎么建 。这涉及“中央厨房”的硬件、软件配置问题。“中央厨房”要有一个工作平台,保障采访、编辑、技术各部门代表集中办公,开展常态化工作。有条件的还可以采取“蜘蛛网”式的采编发大平台架构 ,做到人员混合编排、一体办公。要有一个技术支撑体系,打好底层技术基础 ,配好硬件设施,为采编发网络稳定运行提供可靠技术保障。要有一个全媒体内容管理系统  ,加强稿库 、资料库建设,汇集各种稿件、节目素材、新闻背景资料,集成各种编辑软件工具,为记者编辑获取新闻线索、查阅背景资料、创作多媒体稿件提供支撑 。要有一个传播效果监测反馈系统 ,及时对本媒体稿件、节目传播力影响力作出评估,及时发现舆情热点和参考选题,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传播内容和传播策略。对“中央厨房”建设来说,这“四个一”是基本标准。各媒体要从自身条件出发 ,坚持基本标准,不断充实和完善“中央厨房”建设的内容。

      三要搞清楚“中央厨房”怎么用 。这涉及到日常运行机制问题。建好“中央厨房”的硬件设施只是第一步,更重要的是形成一套新的运行机制 。要按照“中央厨房”的功能定位,建立总编协调制度、部门沟通制度、岗位值班制度、采前策划制度、线索通报制度 、效果反馈制度等,确保“中央厨房”与采编发网络紧密结合、无缝衔接 。“中央厨房”建设投入大、技术要求高,每家媒体、每个地方都单独研发技术系统 ,容易造成资源浪费。可考虑建立媒体技术合作共享机制,把比较成熟的技术系统推广运用起来 。

      五 、强化全媒人才培养这个重要支撑

      全媒传播需要全媒人才,媒体核心优势是人才优势。要把全媒人才培养摆在突出位置 ,采取切实有力举措,加快打造一支数量充足、素质过硬的全媒化集团军。

      1.着力推动现有人员融合转型。目前  ,会使“十八般兵器”的全媒人才还属于“特种兵” ,很能干但数量少 ,远不能满足融合发展需要,亟须加快全员融合转型 。要通过专题培训、实战演练、业务研讨、观摩交流等方式,重点引导现有人员向全媒记者、全媒编辑、全媒管理人才转型,在观念和技能方面有大的提升 。要打通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人才使用通道 ,推动名记者、名编辑、名评论员、名主持人到新媒体平台上去施展拳脚,开办原创栏目,培育品牌公号,成为传播正能量的“网红” 。

      2.着力抓好后备人才储备培养 。现在,国内高校新闻院系基本都开设了新媒体课程 ,但与融合发展实践结合还不够紧密。要用好部校共建新闻学院、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、高校人才培养基地等平台 ,专业设置、课程安排、教材编写等各个环节,都要适应媒体深度融合的需要 ,为新闻战线源源不断地培养输送全媒人才。要促进高校新闻院系与新闻单位的对接交流,强化对媒体融合的前瞻研究、趋势分析、实践总结,为推进深度融合提供学理支持 。

      3.着力完善人才激励机制。推动媒体深度融合,要探索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激励约束机制,进一步完善用人体制 、优化人才环境。要研究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、职级晋升制度、薪酬分配办法,吸引凝聚全媒体内容生产、技术研发、经营管理等方面急需的高端人才 。在当前情况下 ,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深度融合以后 ,用人体制、人员身份不同的问题将更加凸显,要深入研究 、妥善解决 ,逐步实现同岗同责、同工同酬,提升从业人员的事业心归属感。

      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是一项战略任务、系统工程。各地各部门各新闻单位要高度重视,加强统筹协调,认真组织实施 ,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。要加快省级媒体融合发展步伐 ,形成以中央媒体为引领、省级媒体为骨干的融合传播布局。要做强媒体主业,深耕专业领域,积极探索信息服务、版权合作、广告经营等多种盈利渠道,找到适合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模式。要一手抓融合,一手抓管理,确保融合发展沿着正确方向推进,不断开创党的新闻事业发展新局面。(本文摘自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、中央书记处书记、中宣部部长刘奇葆2017年1月5日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)


    分享到 :
    XML地图